专业版 患者版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哈医大三院)始建于1972年,是黑龙江省唯一集肿瘤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占地面积20.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20万人次、出院17.5万人次、手术5.7万例。拥有57个临床科室、21个医技科室、15个教研室、7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以及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筛查肿瘤最专...详情
医院概况

电话:0451-86298000

传真:0451-86663760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哈平路150号

历史沿革
交通指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电话:0451-86298000

传真:0451-86663760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哈平路150号

新闻头条
党建云平台
科研公告
工作流程
人事动态信息
人事规章制度
人事工作职责
历史搜索

扫描二维码关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给其他人

扫描二维码进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小程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科研先导 | 哈医大肿瘤医院王可铮教授团队双线突破!无创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 + 研发新型双靶点PET示踪剂

作者:刘锐 郭伟 焦兰晨 贾凡 程亮   来源:   发表时间 :2025-10-22    浏览次数:   

FDG PET/CT 代谢参数无创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近日,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王可铮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放射学期刊——欧洲放射学《European Radiology》(JCI一区,中科院二区TOP)重磅发表。该研究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深入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前PET衍生代谢参数对病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的无创预测价值,并通过MSI状态开展亚组分析,进一步评估了PET衍生参数在术后疾病进展中的预后分层作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5年最新统计,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排名第四。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从而丧失手术机会。免疫治疗作为继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后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虽然为部分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总体获益人群仍十分有限。临床实践发现,病灶存在MSI-High(MSI-H)状态的CRC患者对免疫治疗应答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这类患者约占结直肠癌总人群的15%,是结直肠癌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然而,传统的MSI检测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MMR蛋白丢失或聚合酶链式反应(MSI-PCR),存在检测周期长、成本高等弊端,导致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及时接受检测。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王可铮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利用18F-FDG PET/CT临床糖代谢分子成像技术,仅通过一次扫描即可敏感地获取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灶、远处转移及复发灶的结构与功能信息。研究证实,PET/CT代谢参数能够无创、较为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创诊断工具。


通过研究发现,相比MSS组肿瘤,MSI-H具有更高的葡萄糖代谢活性和瘤内代谢异质性,PET/CT代谢参数可无创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代谢肿瘤体积(MTV)、代谢异质性(IMH),是预测MSI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部分无法获取足够组织样本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有创检测的补充,为组织量不足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此外,研究还构建了基于MSI分型的预后预测模型,有助于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避免过度治疗。对于MSS型肿瘤,代谢异质性、黏液成分、低分化是独立预后因子;PET参数可有效预警术后进展风险;而对于MSI-H型肿瘤,PET代谢参数与预后无显著关联,仅肿瘤分化程度可预测进展。


此次研究成果的发布,标志着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临床分子影像研究团队在结直肠癌诊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突破。随着18F-FDG PET/CT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未来有望为更多CRC患者带来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推动结直肠癌诊疗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研发新型双靶点PET示踪剂 肿瘤精准诊断实现重要突破


近日,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王可铮教授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科研进展,成功研发出新型双靶点PET分子示踪剂68Ga-pentixafor-c (RGDfK),该成果已在国际核医学领域权威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JCI及中科院双一区杂志)发表,为肿瘤精准诊断提供创新性技术手段。



在肿瘤诊断中,精准识别病灶至关重要。G蛋白偶联受体(CXCR4)和肿瘤新生血管整合素(αvβ3)在多种肿瘤中呈高表达状态,并对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等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肿瘤具有较高异质性,传统单靶点分子探针在肿瘤诊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正是针对CXCR4与整合素αvβ3这两个关键靶点,通过双靶向分子探针显著提升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研究团队通过严谨的临床前及临床评估证实,68Ga-pentixafor-c (RGDfK)RGDfK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临床可行性。在诊断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病变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优于常规使用的18F-FDG PET/CT。在原发肿瘤病变诊断中,敏感性从74.7% 提升至93.1%,特异性从62.5% 提升至79.2%,准确性从72.1% 增至 90.1%;在转移性肿瘤病变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从74.5%、78%、75.9% 提升至93.2%、84.7%、89.7%。


值得关注的是,在延迟扫描120分钟扫描时,该示踪剂的肿瘤与背景比(TBR)显著高于60 分钟时的水平。尤其在18F-FDG PET/CT难以判断良恶性时,68Ga-pentixafor-c (RGDfK)RGDfK具有较高鉴别诊断效能,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可靠依据。


△ 以前列腺癌伴多发淋巴结转移瘤患者为例:

图(A)患者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18F-FDG PET/CT未见异常摄取。

图(B)68Ga-pentixafor-c (RGDfK)RGDfK PET/CT精准识别前列腺原发恶性肿瘤,并显示多处异常放射性高摄取的淋巴结转移灶。与18F-FDG PET/CT相比,该新型示踪剂在良性病变区域(如纵隔及双侧肺门淋巴结)未见异常摄取,具有较高鉴别诊断效能。


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PET/CT临床分子影像中心之一,研发实力雄厚,是东北三省首批获得最高等级第Ⅳ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单位。中心现配备2台高性能PET/CT,包括国际领先的五维全息智能数字化PET/CT,年患者检查量超9000例,累计完成PET/CT检查近10万例。同时,该中心还拥有2台医用回旋加速器、多功能放射性示踪剂合成装置、FDG专用合成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薄层色谱仪(TLC)等先进的质控设备,能够开展18F、68Ga、11C、89Zr等多种核素标记分子探针的研发、合成与诊断工作。未来,该中心将持续聚焦国际医疗技术前沿,稳步提升临床诊疗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