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患者版
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哈医大三院)始建于1972年,是黑龙江省唯一集肿瘤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占地面积20.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220张,年门诊量120万人次、出院17万人次、手术5.7万例。拥有57个临床科室、21个医技科室、15个教研室、7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以及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筛查肿瘤最专业...详情
医院概况

电话:0451-86298000

传真:0451-86663760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哈平路150号

历史沿革
交通指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电话:0451-86298000

传真:0451-86663760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哈平路150号

新闻头条
党建云平台
科研公告
工作流程
人事动态信息
人事规章制度
人事工作职责
历史搜索

扫描二维码关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给其他人

扫描二维码进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小程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致敬医师节 | 哈医大肿瘤医院以创新重塑疗效 用前沿技术让患者获益

作者:柳晴 樊超   来源:   发表时间 :2025-08-19    浏览次数:   

2025年8月19日,我们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此之际,哈医大肿瘤医院聚焦临床实践中涌现的突破性医疗技术成果,向以技护航生命、以心践行使命的全体医师,致以节日的敬意。



从全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到电针与靶免治疗相结合;从免气腹胃癌根治,到电磁导航“零漂移”肺结节切除……这些闪耀着国际、国内前沿光芒的技术,无一不是医院医师在门诊、手术、实验的缝隙里潜心打磨而来。他们让“不可切除”成为过去,让“高毒治疗”变成记忆,只为兑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承诺。


01 巨块肝血管瘤的“零排异”终极解:全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


传统巨块肝血管瘤一旦侵及第二肝门与肝后下腔静脉,常规切除常因致命大出血被迫中止,等待异体肝源又面临短缺与终生抗排异困境。面对挑战,邰升教授带领团队开展“全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技术,该技术涵盖全肝连同肝后下腔静脉整体切除、搬至体外低温保存冷灌注、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门静脉下腔静脉临时转流、血管瘤体外切除、剩余正常肝脏重新移植回体内、血管胆道重建等一系列复杂步骤。零排异、零等待,标志着医院肝脏外科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邰升教授手术中


肝血管瘤增强CT


02 破解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耐药新策略:电针联合靶免治疗


针对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反应差、难以耐受靶向治疗毒副反应的临床困境,郑桐森教授团队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依托其前期基础研究(Cancer Immunol Res, 2024),创新性地将电针治疗与靶免治疗相结合,开展了一项单臂II期临床研究。该方案在用药前实施电针,旨在增强抗肿瘤免疫并减轻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前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中,该方案可行性良好,取得21.4%的客观缓解率和92.9%的疾病控制率,同时≥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以往同类联合方案,且未见电针相关毒性。这一成果不仅提示了该方案的潜在临床获益,更为改善患者治疗耐受性提供了减毒增效的新思路。


郑桐森教授查房中


治疗前后靶病灶CT对比图


03 挑战“癌王”的生命奇迹: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离体半离体小肠切除-吻合术


胰腺癌因缺乏手术机会、死亡率高、预后差且难以根治,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被人们称作“癌王”。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将肠系膜上动静脉受侵视为禁区,>180°包绕即被判“不可切除”。邰升教授团队首创“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离体半离体小肠切除-吻合术”,体外切除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约4cm,肠系膜上动脉约2cm,同时切断脾静脉,离体低温灌注小肠50分钟并人工血管重建,随后原位回植,完成胰-胆-胃三吻合。历经7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次日拔管下床。该术式突破血供禁区,标志医院肝胆胰与移植技术融合迈入国际前沿,挑战“癌王”不再遥不可及。


PD联合小肠自体移植


胰腺CT片


04 为体弱胃癌患者重启生机:免气腹腹腔镜技术


传统的气腹腹腔镜手术对心肺储备要求极高,老年或体弱胃癌患者常因不耐受被迫放弃微创。薛英威教授团队研发的“免气腹腹腔镜技术”以机械牵开器替代充气,曾获2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免气腹腹腔镜微创手术常规手术时长在3小时左右,能大幅度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既“快速”又“根治”。目前,已成功应用免气腹腹部牵开器为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胃癌微创手术350余例,为气腹禁忌者打开微创之门。


薛英威教授团队自研免气腹腹部牵开器                                         术后切口照片


05 肺小结节的“零漂移”精准狙击:以肺三维CT重建为基础联合气管镜电磁导航技术


通过传统视觉、触觉及腔镜寻找<1 cm、深>5 mm的磨玻璃结节,定位精准度低;CT穿刺虽可标记,却易气胸、血胸,且染料漂移迫使扩大切除;气管镜电磁导航技术也存在不足,操作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徐世东教授的指导下,徐海教授团队将肺三维CT重建与电磁导航气管镜融合,术前Mimics重建患者肺部三维模型,清晰显示结节位置及气管、血管走行,术中导航探针循自然腔道直达结节精准染色。截至目前,团队已运用该技术为56名患者精准切除肺部结节,术后病理均为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于第3日顺利出院。这一创新技术在保证手术切缘的同时,缩小了肺部手术切除范围,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操作难度小、花费低,有望惠及基层医疗,为改善人民健康带来新希望。


左上 操作磁导航探针到达病灶位置 右上 术中探及磁导航定位并染色病灶部位


左下 肺部气管及血管走行三维重建 右下 病灶与肺叶位置关系三维重建


06 重塑“生命通道”:局部晚期甲状腺肿瘤气管缺损个体化修复技术


甲状腺癌虽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多数经过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一旦发展至局部晚期并侵犯气管,病情将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聂春磊教授团队以“精准根治+快速康复”理念,根据气管受侵的范围和术中缺损类型,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修复策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标志着医院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气管修复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病例1 肿瘤侵入气管腔导致呼吸困难,气管腔几乎被肿瘤填满


病例2 甲状腺肿瘤侵犯并破坏气管侧壁


07 攻克颌面部复杂缺损修复技术难关:双游离皮瓣修复术


传统方案修复晚期牙龈癌骨皮缺损,或牺牲支撑、或依赖高价人工材料,排异与功能失衡长期并存。宋凯镔教授团队创新“双游离皮瓣”技术,腓骨精准塑形重建下颌,股前外侧皮瓣同步覆盖面部;两组游离皮瓣在12小时内完成显微血管“搭桥”,实现“骨-皮”双器官级自体移植。手术根治病灶同时恢复咀嚼与面容,康复周期缩短30%,标志着医院复杂头颈缺损修复跻身国内领先地位。 


术前口底增强核磁


宋凯镔教授团队手术中


08 骨髓零损伤:骨髓保护调强放疗技术


传统延伸野放疗(EFRT)治疗伴髂总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时,易损伤盆腹腔内活跃的造血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大幅下降,不仅增加患者感染、贫血、出血风险,还可能迫使治疗中断,严重影响疗效和生存质量。在张云艳教授的指导下,杨姗姗教授团队与白彦灵主任和于德洋副主任合作,成功为患者实施“骨髓保护调强放疗技术”,通过剂量学研究与CT影像引导精准勾画腰骶骨(LS)与髋骨(OC)两大造血区,设定剂量-体积双限,联合同步调强计划,将重度血液毒性下降约30%,疗程中断时间缩短35%,人均支持治疗费显著减少。基于Versa HD/VitalBeam/TOMO的标准化流程,已为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筑起“造血安全防线”。


LS和OC骨髓腔勾画示意图


常规延伸野放疗与保护骨髓延伸野放疗对比的等剂量曲线图


09 开启白血病治疗新纪元:全身骨髓精准照射技术


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传统全身照射(TBI)虽可清髓,但对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大,患者耐受性差。“如何精准清除骨髓病灶又保全正常组织”成为棘手难题。面对难题,赵春波教授团队采用国际前沿的全身骨髓精准照射(TMI)技术,基于全身CT逐层勾画颅骨、脊柱、骨盆活性骨髓,建立三维放射生物靶区;螺旋断层调强技术(TOMO)通过多角度的射线束动态调整,使高剂量辐射精准覆盖骨髓,而相邻的肺、胃、肠道等器官剂量骤降至安全阈值。蒙特卡罗算法联合三维剂量验证,确保计划-实测差异<2%。多学科协作下,TMI首次临床转化成功,为高危白血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精准、低毒的清髓范式,标志着医院在血液肿瘤放射治疗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剂量分布图


哈医大肿瘤医院的专家们把每一次病例讨论都当成创新起点,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技术迭代。正是这份“患者至上”的理念,让一项项国内首创从这里走向临床,把“不可治”变成“可根治”,把“大创伤”化为“小切口”。未来,医院将继续用精湛医术回应患者期盼,用持续创新守护百姓的生命健康——看病效果更好,体验更佳,花费更合理,我们一直在路上。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