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我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告别同事,怀揣着舍家报国、奉献边疆的初心,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家乡的重托、同事的期望,奔赴祖国西北边陲。我把阿勒泰当作第二故乡,把各族群众当作至爱亲人,融入当地,联系群众,维护稳定,服务发展,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各相关科室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用心守护阿勒泰人民的健康!

初到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
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初到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当然最先了解的就是该院的肿瘤科了,医院的肿瘤科是一个新建科室,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肿瘤的常规化疗方面。科室的前身是普外科,我的专业是肿瘤内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同是哈医大肿瘤医院派出的胃肠外科于雪峰医生一道,通过与当地医生的交流,短时间内详细的了解了肿瘤科以及相关科室的现状,提出了要帮助医院打造阿勒泰地区肿瘤诊治中心的目标,得到了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为解决肿瘤治疗药品严重不足,患者等待药品周期过长的现实困难,我帮助医院制定了较全面的常备抗肿瘤及相关辅助药品名录,为肿瘤科顺利开展医疗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炉灶有了,还要有米下锅,通过积极开展日常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专业讲座,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专业业务学习,调动低年资医师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全员医疗水平,规范临床诊疗方案,规范病历书写。截止目前,累计接诊患者500余人次,会诊病历50余例,积极指导危重病人抢救30余次。我和于雪峰医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胃癌的诊治过程中充分合作,在阿勒泰地区开创了胃癌治疗的新模式。
为改变当地患者大病小病都要去乌鲁木齐大医院的尴尬局面,我多次与媒体合作,通过电台、电视台发声,积极宣传当地医院的新变化及我的专业特长,使当地老百姓知道,肿瘤疾病也可以“足不出户”地在阿勒泰当地得到诊治了。

业务学习上的“大跨越”
在肿瘤科,我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及临床教学查房,负责科室实习医师及规培医师的带教工作,每周有计划的进行理论及实践等知识的培训讲座,深入解读肿瘤科诊疗相关指南与规范,提高科室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十九大以后,我针对每周实际教学效果与当地医师领受程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早会一讲”活动,即每天在早会上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有关肿瘤化疗工作方面的一个知识点,日积月累,把常见肿瘤疾病的内科治疗的基础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效果优于每周进行的大讲座。
我不但为所在科室全员讲解业务知识,还有针对性地培训肿瘤内科骨干人才,针对自己科室被带教医师的特点,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带教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针对肿瘤科乳腺与甲状腺疾病较多,且诊疗不够规范的现实,积极协调同是哈医大肿瘤医院派出的超声科专家郑秀兰教授,为肿瘤科医生进行甲状腺TI-RADS分级、乳腺BI-RADS分级讲座,通过对甲状腺、乳腺分级进行详细的解读,提高了肿瘤科医生对超声分级重要意义的认识,使甲状腺和乳腺诊疗水平大幅提高。
我把哈医大肿瘤医院科室管理理念及相关经验毫无保留地与援建科室分享,积极贯彻了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了三级医师查房、首诊负责制及“危急值”管理等制度,建立并完善了肿瘤患者毒麻药品使用与管理规范。
科普宣传“从我开始”
先后多次参加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组织的下农村“访惠聚”义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义诊活动暖人心”等公益活动。先后走访“波尔托别”等10余处村屯,随医护人员边义诊边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讲解急救药物的使用,耐心细致地为哈萨克群众提供咨询及诊疗。并为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培训及讲座。针对部分患病行动不便的群众,我都会前往家中为他们体检,深受村民欢迎。前往“红山嘴边防检查站”开展健康宣讲活动,为驻防官兵义诊。

积极响应自治区有关“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号召,结对认亲,精准帮扶,想贫困牧民之所想,急贫困牧民之所急,尽自己所能,努力帮助解决牧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参加医疗队组织的公益爱心活动,捐助贫困学生,救助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患病医生,为我们异疆的同仁兄弟,奉献爱心。
回首过去,倍感欣慰,足以自豪。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义无反顾支援新疆,但我们做到了。医疗援疆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却与阿勒泰地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他们的热情、真诚、善良和纯朴,让我在离家万里之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一人援疆,全家援疆;一人援疆,全科援疆;一人援疆,全院援疆。我的家人、同事、领导们,也正是有你们的支持与理解,有你们的识大体顾大局,有你们的勇挑重担、毫无怨言、悉心照顾与无私奉献,才能使我顺利地进行援疆医疗工作任务,你们用亲情、友情支撑起了我的精神家园,用大爱构筑了对口援疆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