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忙碌在病房诊治病人的身影、不知疲倦地为疑难病例查阅医书的坚定以及谈到科研实验时瞬间迸发的热情是记者对这位海归女孩的最初印象。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获得的多项国内外荣誉,则更令人惊叹。她就是放弃了荷兰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为梦想而选择归国的哈医大肿瘤医院放疗四病区医生于利莉。
冰城学子 踏上留荷之旅
出生于1976年的于利莉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2000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远赴荷兰Groningen大学先后从事儿科研究员、药物研发中心临床和实验数据分析员等工作,后考入荷兰Groningen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她这样一个拿欧元全额奖学金的留学生而言,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国外这十年,我不仅开拓了眼界,锻炼了自己,更能接触到学术的最前沿,真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不仅仅是在pubmed上查找文章。”于利莉对记者说。
2008-2012年,作为第一申请人,她获得荷兰Groningen奖学金15万欧元、荷兰国家心脏学科基金委基金10万欧元;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参与美国BG Medicine公司针对Gal—3在慢性心脏纤维化疾病中潜在性靶向治疗研究的合作项目,获得资金资助约20万美金;还曾受邀参加欧洲心脏大会,与会的两篇摘要均发表在了2011年的欧洲心脏杂志上。
在荷兰Groningen大学读书期间,于利莉在本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75,参与及独立完成相关著作2部。在博士项目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研究成果的同时,她还接受了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企业安全、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基因芯片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等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并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熟练掌握应用。
海归博士 情牵“肿瘤医院”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不管日子过得多么滋润,在于利莉的心里总有一股淡淡的惆怅在萦绕。也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样的情愫才会彻底流露。“我还是想回国做一名医生。”这是于利莉的心里话。谈到回国发展的缘由,于利莉的眼里流露着一股真诚,她说自己偶尔也会翻出在荷兰的照片和实验成果回味一番,但对于回国的抉择,她从没有后悔过。“尽管国外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确实比国内好,但我毕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根在中国。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当你走在异国的大街上,看到中国大使馆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那种激动。”于利莉动情地说。从此,这位海归博士在哈医大肿瘤医院开始了她的医学创新发展之旅。
2013年1月,于利莉的到来在哈医大肿瘤医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个医学海归博士,为何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选择回国,回到咱们肿瘤医院工作?”她的回答是:“我很感激徐秀玉院长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于利莉坦言,她曾经印象中的肿瘤医院是一个偏僻的小院,里面只有几间小矮房。回国后,重回肿瘤医院,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一座座富有时代气息的医疗教学大楼,一台台先进的设备,让她切实地感受到了肿瘤医院近几年发展的迅速。于利莉告诉记者说:“我清楚地记得回国后第一次见到徐院长时,她对我说的话,她说医院提供给你们年轻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多参加一些人才交流会,这样你们彼此之间知道在做什么,课题、项目之间的互相合作,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更可以激发人的活力。正是徐院长这一席话,让我感受到医院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肿瘤医院。”
医坛新秀 创造美好未来
于利莉的加入,让肿瘤医院放疗四病区这个温馨的集体增加了更多的活力与新鲜。尽管学历水平在科室首屈一指,但于利莉从不持才自傲,而是沉下心虚心求教,从头开始学习临床实践。谦逊的性格和沉稳的处事方式为于利莉赢得了不少好口碑。但在外人眼中风光的背后,付出的是鲜为人知的辛苦。于利莉大多数时间都与科研项目课题为伴,从晨曦初染到暮色四合,实验室里总是能看到她奋战的身影,深夜回家对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就在不久前,于利莉申请了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谈及这一项目,于利莉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她告诉记者:“目前,在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大约70%左右的病人需要用到放射治疗,而放射治疗也因其适应症宽,疗效好,并且伴随着功能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某些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治疗的并发症,并且目前对于这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并不好,极易复发。而我们研究的这一项目就是要找到能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这种并发症的有效靶点,此项目一旦进入临床前期实验便将会对现有的治疗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利莉而言,未来的理想蓝图也正在心中一点点勾勒、成型。“我要先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朴素的言语背后是一个海归博士对未来的展望,而她,也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医学梦和曾经许下的希波拉底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