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份庄严的责任;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也是一次意志的磨炼;是一种缘份,也是一种情结;我院首批援疆医生郝玢,在完成援疆任务,即将踏上归征之际,他给当地留下了许多回忆和留恋,回首一年半的援疆岁月,有太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一年多来,他以大爱情怀,团结协作,坚守工作岗位,以大爱之心呵护各族患者,无私地帮助各族医护人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他给当地医院留下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展现了黑龙江医务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带着嘱托和希望,2010年12月郝玢医生来到神秘而又遥远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始了新的工作生活。自从来到新疆以后,他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适:生活方面,空气干燥,时差2-3个小时,工作和休息时间不习惯;饮食清真,而且午、晚餐间隔时间长。工作方面,需要和新的同事以及思维、信仰不同的病人接触,性格秉性的不一,认知事物的差别,语言交流的障碍,都是需要沟通、克服的问题。特别是心理情感方面,离家万里,工作之余,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亲人和朋友,孤单寂寞涌上心头。援疆的一年半时间郝玢医生瘦了30余公斤。
但让郝玢感到欣慰的是新疆人的热情,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现有的诊疗条件使他有信心能尽可能多的为患者解除病痛。刚到阿勒泰时,郝玢同志作为援疆医疗专家受到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热烈欢迎,在了解了医院及患者需求和医院的医疗条件后,更增强了他的援疆使命感和责任感。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要让自己人生旅途的精彩一程留下实实在在的美好回忆。他说:“我将充分利用好这短短一年半的援疆时间,充分发挥来自教学医院的优势,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传、帮、带,传授先进理念和经验,帮助受援地加强医疗队伍建设,用真情为当地患者服务。”
医疗援疆工作一开始,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院领导结合郝玢同志的专业特长,将他安排在外二科任副主任。他深感医院领导对他的信任,尽快融入新环境、进入新角色,到岗后他就一头扎进医院的业务工作中,因刚从内地到新疆,与患者语言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医院专门为他配备了助手,既是导医又兼翻译。接诊的病人中90%以上是不懂汉语的哈萨克族及维吾尔族群众,在询问病情时,他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问;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的时候,他就让助手翻译,耐心地解释就诊患者目前的病情、需要做哪些治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多长时间来复诊等。通过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医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主持查房五十余次,诊治病人千余人次,会诊疑难病例二百余例;主刀手术骨及软组织肿瘤病人百余例,诊断及治疗阿勒泰地区首例神经纤维瘤病, 并在十六医院会诊手术一例软组织肉瘤(阿勒泰地区首例透明细胞肉瘤),诊断多发骨髓瘤三例,诊断成骨不全(脆骨症)四例,获得病人及同行的认可。阿勒泰地区首次开展多发骨髓瘤的MP方案及M2方案化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开展了双磷酸盐在骨质疏松症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临床症状。同时承担专家门诊工作,每周专家门诊两次,共诊治病人千余人次。在科内主持讲座五十余次,就骨科系统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骨及软组织肿瘤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培训,特别是在骨及软组织肿瘤方面加强培训,使得外二科医生的水平取得很大提升,给阿勒泰地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郝玢医生的妻子在哈尔滨市武警指挥学校做教官工作,工作压力大,她一边要努力的工作,一边还要照顾正在读五年级的儿子,援疆工作快结束的后半年正是孩子小升初的关键时期,他多想回家看看孩子啊!可是地区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他无法离开,这里的患者更需要他,他要在有限的援疆工作中培育出一只带不走的队伍,要在他走后能留下更多的医疗技术。他还没有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必须继续投入工作,只能亏欠了妻子和孩子。
援疆经历让郝玢医生的人生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感受到了祖国大地上的另一种风情,也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除了做医疗的传、帮、带工作,郝玢医生还尽自己所能,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黑龙江和阿勒泰之间,播撒爱心的种子,做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 在进行临床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地委及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参加地委和医院组织的健身徒步大赛;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义诊活动多次,义诊及咨询病人五百余人次;参加地委组织部组织的援疆干部边疆行,深入地了解边疆战士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也深入地了解了边疆的建设情况,加深了对边疆的了解和热爱。参与电视采访四次,扩大了黑龙江省援疆工作的影响;在援疆期间参与无偿献血三次,献血1200ml,真正与新疆人民血脉相融!。
一年半的医疗援疆工作虽然短暂,但郝玢与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日程上的援疆虽然结束了,可是援疆的事业已经成为我终身的使命!我一定继续当好新疆的宣传员、联络员,让我们的援疆工作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