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结直肠外科成立于2007年4月,前身是腹外一科,是黑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外科治疗腹部肿瘤的科室,经过36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该科大肠癌的诊治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结直肠癌选择性扩大根治术在国内独树一帜,受到同行高度认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室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结直肠癌诊治中心,已经达到年科室完成结直肠手术1500余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200余例,临床治疗水平稳居国内第一方阵,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经自然孔道直肠癌根治术(NOTES)、单孔腹腔镜技术,MDT(多中心协作治疗)模式。作为我院该科带头人,崔滨滨教授日前接受了国内知名杂志《中华儿女》的采访,当记者与他谈及成功,崔滨滨只字不提个人的天赋与拼搏,津津乐道的只有“时代”、“感恩”和“团队”,每当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激,崔主任总会谦虚地说:“我们所做的都是我们所必须承担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职责。”
崔滨滨接受《中华儿女》采访全文链接:
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传奇”
崔滨滨:减轻病人痛苦是我的职责清癯、笔挺的身材;机敏、灵动的思维;谦和、诙谐的谈吐……,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科主任崔滨滨教授给初识者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始终怀抱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使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通过胃肠道肿瘤的临床和基础方面的奠基,使他掌握了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他曾参与和主持多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多项。
在繁忙工作的重压下,却不忘投身医疗技术的整合与发展,令旁观者钦敬,更让碌碌者汗颜。走近他,有人在他身上读到勤奋;走近他,有人在他身上读到豪壮!在他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时,他曾激动地说“生命的意义在执迷的盼望与执着的求索,要切记责任,这样才能无愧于天地。”
的确,只要心里有光,就会求得世界的七彩。崔滨滨好像就是为医学而生,他用探索与不懈,为治病救人铺就片片彩虹!
走进医院大堂,在专家介绍的公示栏上您会看到:“崔滨滨主任,年微创手术200多例……”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他已经率领他的团队,挽救了数以千计肿瘤患者的生命。
1990年,23岁的崔滨滨怀着对医疗事业和解救病人于危难中的理想,步入神圣的医学殿堂。在20余年里,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勤于创新,为他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医德、技术高超的外科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结直肠癌作为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中国,每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在黑龙江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患者亟待接受外科手术的治疗。多年来,崔主任不断探索并改进医疗技术,同时,他把着眼点集中在利用腹腔镜技术推进微创技术的革命。他深刻认识到这是未来手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外科医生追求的更高境界。他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同时,又分别赴301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微创中心进修学习,并率先在院内开展腹腔镜手术。2009年,崔教授共完成腹腔镜直肠癌微创手术百余例;2010年,他更攀高峰,成功完成手术达213例。他的手术例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传统腹腔镜技术是应用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应用腹腔镜及相关器械进行手术,多采用一个镜头孔及2—4个切孔操作。近年来,腹腔镜技术迅猛发展,把2—4个操作孔与镜头孔融合到一个孔,完全通过Triport进行腹腔内操作。
为了实现用痛苦更小、时间更少、恢复更快、效果更好的技术来救治患者,2010年8月9日,崔教授在结直肠外科中青年精英的配合下,以及妇科专家和护理团队的协助下,完成了首例“单孔腹腔镜辅助经阴道直肠癌根治术”。这一创新,使手术患者术后腹部无手术瘢痕,达到了治病、美容的双重目的,大大造福了龙江百姓。崔教授凭借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手术技巧和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实现了腹腔镜技术应用的又一次飞跃。
崔滨滨教授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成立于2007年4月,前身是该院腹外一科,是黑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治疗腹部肿瘤的科室。治疗重点涵盖全部腹部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肝胆胰腺肿瘤,腹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和乳腺癌等,现主攻大肠肿瘤的治疗。目前是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黑龙江重点科室。
这一科室,在崔主任率领下,以“追求卓越,创造健康”为宗旨,形成了一个学术气氛浓郁,技术力量雄厚、道德素质高尚的集体。该科大肠癌的诊治居国内先进水平,直肠癌选择性扩大根治术独树一帜,临床治疗水平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尽管成就斐然,但永不知疲倦的崔滨滨仍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他把应用更新更好的方法医治患者当成超越自己的目标。
在哈医大附属第三医院,崔主任的医德、医术有口皆碑,每天寻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多年来,他帮助省内、国内的成百上千名患者战胜病魔。感谢他、爱戴他的锦旗、感谢信数不胜数。
密山市的患者徐萍,在送给他的锦旗上写下金光灿灿的16个打字:
“三进三出生生死死,妙手回春终生感恩”。
在纷至沓来的感谢信中随意抽出一封,这是55岁的谭女士写给崔主任的,内容情真意切:“在医院,我被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在周密的术前准备后,崔滨滨主任为我做了腹腔镜手术。术后20小时排气,第三天排便,之后很快可以服稀米汤,继而可以进稀粥,术后第六天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我的手术很成功,听说是采用了国内先进技术——微创:刀口小,不开腹腔,不伤元气!当我被推出手术室时,我能清醒地跟亲人交谈。亲人看到我万分惊喜,感到神奇。当医护人员为我拔掉最后一根引流管时,我哭了。我惊叹自己是世界最幸福的患者。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我的感言:崔主任,你是救治我生命的恩人!”
每当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激,崔主任总会谦虚地说:“我们所做的都是我们所必须承担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职责。”
凭借对医疗事业的热忱,凭借对患者救治的仁心,带着对医疗事业的忠诚,带着对哈医大附属第三医院那颗感恩的心,崔滨滨教授将在结直肠肿瘤的治疗领域不断探索,继续攀岩,率领自己的团队乘长风,破万里浪!
走进崔滨滨的世界,心中不由升腾起鲁迅先生刚刚打开事业之门,或徘徊踌躇、或举步维艰,须仰视才见的感悟。在多数同龄人还在摸索事业之门的时候,他的事业已然璀璨夺目;在许多同龄人奔波往来于名利场的时候,他却视名利如浮云,心里只装着亟待救治的病人;在会享受生活的同龄人休闲、畅饮、醉歌劲舞的华灯之夜,他却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真谛,斟酌明日手术的细微……。毋庸赘言,今天的他,俨然是一颗未经抛光的天然大钻,自甘寂寞地含着自己的光,走着自己认定的路。
在改革开放从起步到渐入辉煌中,他读完中学和医科大学;在中华由贫穷走向富强的黄金时代,他成长、奋斗,并攀登微创外科的峰巅!他是幸运儿,千载难逢的盛世为他铺下成就事业的沃土;哈医大广袤的大地孕育了他成长的光芒。他是强者,矢志不渝让他展开一双冲天的翅膀!
谈到成功,他只字不提个人的天赋与拼搏,津津乐道的只有“时代”、“感恩”和“团队”。他感恩时代,因为如果没有促人成才,助人成才的铺天沃土,再强再壮的幼苗,也会因土地贫瘠,风打雨侵而败落!
他感恩父母,是两位医学专家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为他献身医学埋下伏笔。
他感恩几位提携、呵护过自己的恩人。他永世不忘的有赵家宏老院长、徐秀玉院长和上海瑞金医院的腹腔镜学权威郑民华教授。在崔滨滨的心底,几位恩师是自己扬帆的劲风、攀援的阶梯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没有他们就绝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登上埃菲尔铁塔就忘了铁塔本身。”
他感恩团队。他时时不忘并心存感激地赞美自己的团队。他们中的教授、博士、硕士和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都是自己攻关的后盾,克险的猛士,同心的挚友。说到取得的成绩,崔滨滨并不以己为傲,他说,“独木难成林,单丝不成线。其实我并没做什么,这都是结直肠外科全体兄弟姐妹的功劳。结直肠外科今天所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大家辛勤的汗水。”一位名人说过:“只有爱世界,爱他人如爱自己,才会发现生命之美,珍视生命之美,讴歌生命之美,增添生命之美。”
谈到人品、人格,他只是谦虚地说:“没有什么闪光点,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闪光点?其实,他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就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泽。
他的事迹和平易近人的风格早已在同仁和万千患者中间传诵,但他却多次婉拒许多新闻媒体的采访。他常用没有时间来搪塞,骨子里是他不愿宣传自己。
他曾获得很多荣誉,对此,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看得很淡,我对名利不感兴趣。人的精力有限,没有时间捉摸它”,又是金子般的光泽。崔教授每天早7时起床,晚上11、12时睡觉,每天就是从家到医院,从医院到家,两点一线20余年。令他聚精会神、努力完成的只有无休止的科研和手术室里的刀、剪、钳、腹腔镜……。
他已经挽救了数以千计肿瘤患者的生命,人们为感谢他,送来雪片般的表扬信和悬挂满墙的锦旗,对此,他幽默地说:“我在事业上的座右铭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正是他求科学的真,求德性的善的真实写照。
谈到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他说:“我当然希望在多种学问中窥透人生的意蕴,从大师那里学静与动,学宽容与豁达,学容忍与平衡……可是我哪有时间呢?十余年来,我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别提什么兴趣爱好了,休闲娱乐更是和我不沾边啊。不过如果有时间,我倒是喜欢读读武侠小说,或者看看狙击手题材的电影。我敬重古龙笔下那些救人于苦难的大侠。他们救人用圆月弯刀,而我只能用手术刀。我钦佩狙击手的百步穿杨、一蹴即至,也把这当成了自己完成手术的宗旨。”“虽然我失去了个人的闲与乐,但我却在用我固有的方式,体验着人生,享受着生活,感悟着幸福!”他发自肺腑的话语,掷地有声,震聋发聩!从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了崔教授的铮铮人生,他具备了令人羡慕的德与才。可以说,德与才好比“人”,人字的一撇一捺,没有“德”这一撇,不能成为人;没有“才”那一捺,人就难以自立。写到这里,我们心怀崇地献给崔教授,宋庆龄先生的一幅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透过崔教授自立的身影,人们体悟到:一个完美的人格,必须内求其圆满自足,外求其发展扩充;内守其独立尊严,外放射其光华。
从独立手术到晋升外科主任,崔教授已把上千癌症病人,从死亡线拉回人间。他的理念就是“爱“。他曾自豪地说:“爱是给予,用身心;爱是付出,用全部”。他深深把握着对事业的爱,对重症病人的爱。作为一名医生,他得到每一位患者及家属的尊重与爱戴。每一次手术,他都在挽救一个生命,在人生的长河中,这一过程是短暂的,但却留下了永恒的印迹。千百次手术,在他的心中最充沛的是对人类的博爱。他对相识或不相识的患者,从来都不分阶层、地位、穷富,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次手术。他的言行遵循着崇高的道德律。就像袤的苍穹间,他必然会一视同仁地热爱花朵、小草、溪河以及天空!他对重患病人的救治与关爱,是一种大风度,大胸怀,大气魄!
总结崔教授,他就是一位救人于危难的使者。20年来,他探求着水的天边,山的绝顶。他撷取生命的花朵,唤醒人间的健康,神圣和美好。他真的是一颗层层打磨自己、使智慧结晶出剔透的宝石。毫不夸张地说,沿着上下求索的路,崔教授是在用辛勤的耕耘探索并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未来,成就事业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