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概况
医院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省肿瘤医院、哈医大三院)始建于1972年,是黑龙江省唯一集肿瘤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占地面积20.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3220张,年门诊量120万人次、出院17万人次、手术5.7万例。拥有57个临床科室、21个医技科室、15个教研室、7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以及省内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筛查肿瘤最专业...详情
医院概况

电话:0451-86298000

传真:0451-86663760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哈平路150号

历史沿革
交通指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电话:0451-86298000

传真:0451-86663760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哈平路150号

新闻头条
党建云平台
科研公告
工作流程
人事动态信息
人事规章制度
人事工作职责
历史搜索

扫描二维码关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给其他人

扫描二维码进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微信小程序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年榜样 > 正文

从医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2009-06-03    浏览次数:   

李志伟同志于1995年3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7月本科毕业后开始参加临床工作,199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我院内科工作。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政治上要求进步,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多年的努力和踏实工作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也受到医院和同行的好评,2002年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太平区先进个人,并予记功奖励。

同时身为一名党员他始终牢记应该履行的责任,不计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乐于奉献。在2003年非典疫情到来的时候,在人民健康受到威胁时,他首先想到自己是一个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是他的追求,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他多次出勤冲锋在第一线去排查诊断和转移安置疑似病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后,他也积极请缨,要求参战,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深入到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08年7月11日医院通知团中央正在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灾区的活动,他毅然报名参加,并光荣地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队的一员。他和志愿团一行5人抵达四川省剑阁县后,便夜以继日的投入到工作中。地震已经发生了2个月,余震仍十分频繁,但他们不怕危险、克服困难,创造性的开展了许多工作。一日是他们预定深入到当地最大乡镇--白龙镇为当地百姓进行医疗义诊活动的日期,凌晨4点左右,剑阁又发生余震,据当地媒体报道是青川发生6.0级的地震波及所致,而青川距他们将要义诊的白龙镇仅几十公里的路程。但是,队员商议后毅然决定行程不改变。上午8点队员们到达白龙镇。一下车他们就都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呆了。在这里,等待义诊的人数达几百人之多。看到当地群众褴褛的衣衫和期盼的眼神,就可知道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虽然烈日炎炎,虽然语言不通,但队员们还是克服一切困难,通过耐心的询问和细致的诊查,让他们满意的离开。从他们感激的神情中,队员们真正的感受到了付出与回报的价值。下午3点,队员们来到白龙镇卫生院会诊,这里的病人都安置在活动板房中。当李志伟与其他队员检查一位重患的时候,突然地面开始震动,病床开始摇晃,但是,队员们没有一丝恐惧,仍然继续仔细的为患者查体,分析病情。最后,在讨论病例时又再次发生数次余震,造成在场患者及家属的恐慌。队员们也一同协助院方做安抚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类似的余震几乎每隔1-2日就会发生,队员们渐渐已习惯了。李志伟和队员们在剑阁工作期间,除了下乡义诊,还对当地教师、学生进行义诊和心理疏导,进入医院指导诊断治疗,进行医疗培训和专题讲座。17天的行程虽短暂,但队员们和当地医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志愿服务得到当地群众、医生的好评,也得到当地政府和医院的赞扬。李志伟在四川灾区的出色表现也展示了我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良好医德医风和优秀品质,代表了我院广大医疗卫生战线工作者的高尚职业形象。

虽然经历了许多事,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认为: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党和人民做一些工作,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和培养,更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练。事情总是要有人来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就要用实际行动实践入党誓言。

没有精湛的医技很难让病人信服。多年的临床工作使他认识到医生这份职业要求自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他深感责任重大,为拓展视野,不断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和各项继续教育培训,2002年参加了由美国HOPE基金会与中国联合承办的糖尿病继续教育项目, 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申请至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心内科进修学习一年。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使他在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临床专业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2004年8月他又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使他对肿瘤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临床专业水平和科研思维进一步提升。读研期间他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高质量的完成了硕士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主编和参编著作各一部,主持省卫生厅课题一项,并分别获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科研奖励三次。同时在临床实践中较好地掌握了各系统肿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和氩氦刀微创治疗技术,圆满的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习。

自分配至我院内科工作以来,他仍然专注于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主动的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于2007年分别参加北京大学肿瘤学院组织的肿瘤内科学规范化治疗培训班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组织的GCP培训班。同时针对肿瘤这一特殊疾病陆续在科室开展了一些微创操作项目,如CT引导肿瘤穿刺活检术,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及股静脉穿刺术等。这些技术的开展缩短了疾病的诊断时间,减轻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耐受性,使病人大大受益。在医疗过程中,他认真贯彻党的医疗卫生方针政策,恪守职业道德,奉行医乃仁术的职业操守,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人生信条,视病人为亲人,他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在广大病患中赢得了高度的赞誉。他做医生的体会是,治病必须将患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看病不仅仅靠药。战胜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它需要情绪、心理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支持。医患之间的协调和信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他始终有一个信条:病人满意是一个医生最大的成功。不论是病人、同事还是家人,只要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的医生。即使是生病了,他也不顾自己的病情坚持在工作岗位。他认为有些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对病人要笑得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病人有什么困难,自己力所能及帮助一点,这些对他个人而言,只不过是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而已,而对病人而言,换回的可能就是健康乃至活下去的勇气。他总是保持与病人 24 小时联系的畅通,有时深夜接到病人家属的一个电话 ,他都毫无怨言地赶到病床前。他对患者常常采取先治心,后治病的有效办法。以消除病人对癌症的恐惧心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到温暖和安全。所有被他医治过的病人都被他的精神和人格所感动。因为他知道,医生不能放弃治疗,只有让病人看到医生的信心,病人才会有信心 。

   他知道作为一名医生,责任重于泰山。医生如果不讲究责任,就会缺乏动力;如果没有责任感,也就无法与患者良好沟通。正是因为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医生才会在医技上不断创新,才会在服务上力求完美。这份职业要求医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医技、不断创新理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从医的奋斗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他愿意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努力攀登医学高峰,谱写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