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从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那一刻起,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妇科马荣同志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的重大使命;从入党时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她就发誓要将自己飞扬的青春奉献给她钟爱一生的事业。
医生,一个让人多么尊敬的称谓,在老百姓心目中,她应该是驱除恶魔、捍卫健康的战士,又是嘘寒问暖、给人安慰的白衣天使。然而,要是真的让你的患者感受到这些温暖,一名医生所要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往往已经大大超过了自己的行医范围。马荣同志作为一名肿瘤妇科的医生,每天面对若干张被恶性肿瘤折磨的痛苦面孔,听到的是呻吟,见到的是焦躁,感到的是烦恼,也许职业的特殊性,会使我们中的部分人淡漠了同情心;但是,从医以来,她时刻牢记着职业赋予自己的使命,始终把病人放在与自己的同等位置上,学会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一直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设想去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且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贫富贵贱,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和医疗的渴望,对所有病人都以敬语尊称,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以完美的解答让病人轻松的回家,不仅注意解决患者自体的痛苦,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
在马荣同志的每日查房中,经常听到的不仅是她对病情的精湛分析,更多的是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辅导。深夜接听的病人电话,更多时候不是因为病情危急,而是病人心理需要疏导。一名年轻的宫颈癌患者因为被丈夫抛弃,一度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医院几度放弃治疗,在她夜以继日地开导下,终于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在病人治愈出院时,她对马大夫给予她在医疗服务以外的更多帮助和扶持感激涕零,出院后还多次给她发短信、打电话交流自己的思想,这位病人就经常说,马大夫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凭一颗仁慈而善良的心是不能履行救死扶伤责任的,同时拥有精湛的医术才是病人的真正福音,她深知,滥竽充数的医者常使病人遭受更大的伤害。11年前大学毕业后,在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她从没放弃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她深知:高瞻才能远瞩。两年前她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后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目前正在师从著名的生物遗传学教授付松滨老师,从分子基因学的角度研究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并且已经在该领域颇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10余篇。从医以来,她一直保持良好的继续学习的习惯,大量阅读英文文献,持之以恒地钻研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新进展、新动态,不断开拓视野,及时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撰写论文。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编写著作1部,曾获得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奖励及优秀教案等荣誉。她一贯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养成了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作风,认真、仔细、耐心诊断、治疗每一个病例,把每一例手术都当成是对自己的考试,认真对待。在与病人充分沟通并取得理解的基础上,她与科内同事团结协作,不断开展新技术,获得省、校级医疗新技术二、三等奖多项。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特别是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盛行时,她能时刻警醒自己,要恪守医德不为所惑,时时刻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科学治疗,从不为了获取个人的不当利益而去损害患者的利益,力求以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效果。当一些病人以物质形式表达感激之情,则向他们致谢并耐心解释,最后婉言谢绝。当有时为了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疑虑时,则在术后或出院时退还。而且都是悄然退还,从不声张。几年来,已婉拒“红包”数千元。她觉得这是一位救死扶伤职业者起码必须具备的品德。
她作为一名医生,没有明星那样耀眼的光环,没有其他特殊行业丰厚的报酬,有的是年复一年重复着的单调和枯燥的工作;一个接着一个终身不断的学习与考试,既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也没有双休的概念,常常远离节假日的欢声笑语和亲人的守望,更多的是坚守在病人的身旁。她对自己的这一职业选择,从来无怨无悔,从医以来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急为病人所急,想为病人所想,随叫随到,从不推诿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节假日几乎很少休息。对于每个周六、周天病人的问候“马大夫又是你值班吗?”她都是一笑了之,从不解释。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直都是她的原则。尽管如此,但她觉得虽苦犹甜,生活的既充实又快乐。
马荣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从事着平凡的妇科专业,十余年的从医生活,无惊人的成功壮举,也无耀眼的光环荣誉,唯有一份执着,踏踏实实做人,只有一份追求,那就是:踏踏实实做人,端端正正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