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凤是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在工作中她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得到了领导、同志们的赞誉、患者的认可,为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她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遵守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组织纪律性强,坚守工作岗位,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全心全意投入到医疗服务工作中,具有较高的科研、医疗和教学水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些标示在校园内的警句已经成为她的人生格言。她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进校的第一天,就曾经举起右手宣誓,要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患者把生命交道她们手里,是对她的信任,也是考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则是她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年的工作使她悟出一个道理,就是高超的医术来自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就能够化作持久不衰的学习和工作动力,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样,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够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因此她刻苦钻研业务,对业务做到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完成研究生的学习,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很好的完成日常的诊疗工作及急诊急救工作,熟练地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和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并且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得到患者的好评。
多年来,阅读了大量医学文献,积极地进行科研活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编写《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手册》和《老年常见病的诊治》两部著作,其中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手册》为第一副主编。并参加省级课题3项,其中有黑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课题1项。并获得2007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08年哈尔滨市科技局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获20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校优秀硕士论文奖一项、2002年哈尔滨市卫生局医疗新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同时成为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会员和《中华现代内科杂志》常务编委。
取得这些成绩不是她的目的,踏踏实实的为患者做点什么才是她的决心。21世纪,医学事业的发展,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向患者提供最佳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不能闭关自守,坐井观天。本着这一宗旨,她还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患者满意的医生。在教学工作中能认真负责,教学态度严谨,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启发性、互动性教学。作为一名医生,看得好病只是达到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还要想得到人,只见病不见人的医生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目前我国医疗水平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她说,我们这些当医生的,就更要把病人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肿瘤患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病人和家属有的出于花钱买放心,有的是出于治疗效果好而感谢医务人员,总想着给医生送“红包”。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婉言谢绝。2005年,有一个直肠癌、腹腔积液的患者,来时是让别人抬到病房的,经过化疗加腹腔灌注的治疗,患者腹腔积液得到了控制,并且能够自己开车了,他特别高兴硬塞给她一个500元的“红包”,她不接,患者哭了,他说:“周医生你救了我一命,这钱你不要不行”。看着患者激动的心情,为了安抚病人,她“收下了”红包,但随即她把那500元钱代病人交了住院押金,事后患者知道这一情况后,更加信任她了,眼含热泪地说:“你真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大夫啊!”。平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她也努力地和病人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见病人的第一个表情就是微笑;天凉时为病人查体前,总是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并尽可能地少暴露病人身体;查房时,也总是轻手轻脚地关门开门。她们的医务工作者,要将一生对患者关爱落到实处,最关键是把病人当亲人,提供贴心的服务。,用爱心、热心、耐心、平等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从医十几年来,她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在临床医疗的第一线,坚持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断钻研医疗业务,立足本职,争做一名群众满意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