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吴先生,2年前因患结肠腺癌接受了结肠癌根治术,但2年后他的肝脏发生了多发转移。通过互联网,吴先生得知目前晚期结肠癌有种新的医治方法,即靶向治疗,吴先生因此对医生提出单纯使用靶向药物,不想再做化疗。对此,哈医大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白玉贤教授分析指出:像吴先生这样的病人,应考虑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方案,放弃化疗可能会延误病情。
白主任说,对很多人,特别是恶性肿瘤病人而言,靶向药物的应运而生,确实给病人带来新的希望和愿景。目前肿瘤临床已进入精准医疗的时代,而精准医学的实质内容是将个体疾病的遗传学信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精准治疗的优势在遏制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的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患者接受靶向用药之前,需要对靶向药物针对的靶向基因,开展基因检测。当然,也有一些靶向药物,是“广谱”的靶向药物,并不需要基因检测。像吴先生这样的案例,单纯地给予靶向药是不够的,还要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药物,使之达到“1+1大于2”的疗效。这样在阶段性的用药后进行复查,如果病情控制得比较理想,还可以加入其它的疗法,如射频消融、手术、放疗或介入技术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靶向治疗”呢?白玉贤主任通俗地解释: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化疗药物。当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并相互结合发挥药效,促使肿瘤细胞发生特异性的死亡,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和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导弹”。有些靶向药物可以单独使用,即能够达到很好效果,例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特罗凯,治疗晚期肝癌的多吉美。还有一些靶向药物需要和化疗联合,才能达到很好疗效,如血管靶向药物贝伐单抗,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大多数靶向药物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之后根据基因型选择最佳药物,由于基因型的差异,同病未必同治,异病也可同治。
在这里,白主任特别强调指出,肿瘤病人要想取得好的临床效果,必须注重规范化、精确化,不能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吴先生,盲目认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白玉贤主任的忠告是,规范化是肿瘤治疗合理化、系统化的前提,也是肿瘤治疗科学的具体化;换言之,在肿瘤治疗和评价过程中,均要依据公认的标准。而不规范的治疗,势必降低疗效和错过最佳缓解期,甚至造成耐药情况的发生。
白玉贤主任简介
现任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消化肿瘤内科主任,临床药理基地内科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光动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玉贤主任从事肿瘤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化疗及生物靶向制剂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科研。近5年参加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60余项,其中在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临床成果文章15篇。截止2016年,已有6项论文发在了国际权威的《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上,该杂志的SCI影响因子为18.0。同时承担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自2004年开展光动力疗法及射频透热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自2007年起被聘请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我国胃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的制定,同时参与国家卫计委胃癌、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