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小林是某经贸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常年在外奔波打拼,饮食缺少节制,睡眠毫无规律,应酬没完没了。今年初,他的胃部开始剧烈疼痛,在医生建议下做了个胃镜检查,病理回报竟然是“胃癌中期,低分化腺癌”。小林大惊失色,不得已住进了肿瘤专科医院。最后,在接受了胃大部切除手术后,他才保住了年轻的生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哈医大三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宋洪江教授介绍了小林这个典型病例。他解释说,在胃的恶性肿瘤中,95%是腺癌,多发生于胃黏膜层。胃癌的演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路线图”是:从慢性胃炎、胃腺体萎缩、胃黏膜肠腺化生、异型增生到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胃癌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如果能将这一进程遏止在早期癌及癌前期病变阶段,就可以将胃部肿瘤消灭在“摇篮”里,而像小林这样的病人,也就不至于失去大部分胃了。
“时下,像胃癌之类的肿瘤,在年轻人群中已是司空见惯了。问题是,受现实情况制约,我国胃癌的早诊早治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远,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尚任重道远。”宋教授介绍说,东亚中、日、韩三国均为胃癌高发区,在日本,有一套完整的肿瘤监测网络,他们早期胃癌诊断率高,主要与对居民进行普查,尤其是和常规胃镜检查有关。日本全国胃癌2003-2005年登记报告统计显示,早期胃癌占胃癌总数的70%。无论诊断或治疗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样,在韩国,2001年早期胃癌的比例也达到43.0%。根据我国的资料, 2003~2004年早期胃癌占住院病人的比例为16.44%,近1-2年已接近25%,但此比例仍然偏低。
“在这里,若能对门诊有症状的人群放宽胃镜检查的适应症,或者对愿意做健康体检人群常规加做胃镜,相信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一定会大大增加。”宋洪江教授分析指出:当前,人们对胃镜检查的不适,以及对做胃镜的恐惧正是影响临床胃镜广泛应用的症结之一。因此,医疗工作者要大力宣传和导向,普及胃镜的科学知识,避免公众“谈镜色变”。同时,要更多地借助麻醉学手段,开展无痛苦胃镜检查,在舒适睡眠状态下完成对胃部的探查,让需要诊查的人群更容易接受胃镜,也因而尽早地捕捉到胃癌的“蛛丝马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胃癌早期发现的确困难重重,一是绝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即使部分已处于进展期胃癌,也缺乏胃癌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常常不会受到重视;二是早期胃癌缺乏兼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常规体检很难掌握胃癌的线索;三是胃镜检查具有一定的不舒适和较多的费用,在我国尚未被列入常规体检的范围。越是这样,越要将胃镜检查放在首选的位置上。
那么,哪些人需要接受胃镜检查或随访呢?宋教授开出的名单是:有消化不良症状或消瘦、贫血、黑便、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者,应找专科医生咨询,决定是否做胃镜。40岁(吸烟者35岁)以上的人群,有胃癌或其他肿瘤家族史者,有消化道息肉病史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者,无论良性或恶性疾病施行过胃大部切除术后者,以及其他特定高危人群如部分肿瘤抗原指标出现异常者,均应定期体检,接受胃镜诊查和随访。胃镜检查的频率可依据不同的情况,1至2年进行一次。
据了解,在日本和韩国,目前50%以上的早期胃癌和癌前期病变病人因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而获痊愈。在我国,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较低。内镜下微创治疗具有与手术切除同样的疗效,同时具有费用少、恢复快、创伤小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内镜下微创方法保全了患者胃的完整性,减少了手术切除带来的残胃癌发生危险性增加的风险。
当然,内镜下黏膜切除或者、剥离术也存有一定风险,如内镜术中出血、穿孔,病灶不能完整切除,病灶切除后切缘残留、根部残留及其他意外情况,但一般发生率很低。当出现上述问题时,需要操作医生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一般出血可以通过内镜下电凝、氩气刀处理;小的穿孔可在内镜下通过金属铗缝合,而无需开腹手术补救;对出血不止、穿孔无法保守治疗、病灶不能完全切除、切缘或者根部残留等,需选择立即择期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根治。
宋洪江教授介绍说,哈医大三院胃肠外科秉承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目前已形成和完善了从内镜下微创技术、腹腔镜手术、双镜联合技术,一直到开腹手术的一站式针对早期胃癌或者癌前病变的治疗模式,一方面为患者
提供了最佳方案和最佳选择,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