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一个年轻的女孩李某在家人陪伴下,从外地慕名来到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腔镜科就诊。小姑娘面色苍白,贫血症状明显,自述3个月内有2次血便情况,头一次血便时还出现了休克,在基层医院曾多次做过胃镜、结肠镜、钡餐等检查,都未能发现消化道出血部位。黑龙江省结直肠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哈医大肿瘤医院腔镜科主任吴华星教授在认真听完小李的病史后,建议她接受胶囊内镜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李某吞服了1枚胶囊内镜。次日,家人把接收装置送回医院,吴主任经过3个小时的阅片,浏览了近10万张胶囊内镜图像,最终确定了小姑娘的黑便是回肠溃疡导致的。锁定病灶后,小李经对症治疗,身体很快痊愈了。
胶囊内镜,顾名思义,是一种与胶囊大小和模样相差无几的迷你型内镜,当被检查者吞服后,这个微型照相机就开始了接近12-14个小时的消化道旅行。它每秒钟能拍2张照片,如同食物一样,随着消化道蠕动而移动,将消化道内部情况“尽收眼底”,图像信息通过传感器无线传送到体外的记录仪,最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因胶囊内镜是一次性的,不存在任何交叉感染的可能。
自2013年开展胶囊胃镜检查项目以来,哈医大肿瘤医院腔镜科专家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那么,临床上有哪些人适合这项检查呢?吴主任介绍说,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症主要有:经济情况良好的中年以上体检者;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不明原因慢性腹痛、腹泻、消瘦者;临床疑似为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小肠肿瘤(良、恶性及类癌等)者;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及肠狭窄者;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者。
尽管胶囊内镜优势明显,却并非适合于所有患者。吴华星主任强调指出,以下情况是胶囊内镜检查的禁忌症:经检查证实有消化道畸形、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穿孔、狭窄、瘘管及大憩室者;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及其他电子仪器者;食道化学性烧伤、有严重吞咽困难者如贲门失弛缓或胃轻瘫等;各种急性肠炎、严重的缺血性疾病及放射性肠炎,如细菌性疾病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对高分子材料过敏者;18岁以下、70岁以上检查者以及妊娠妇女、精神病病人。
吞服胶囊内镜很简单,但极少情况下也会发生内镜滞留在体内的并发症,这是被检查者和医生都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吴华星教授的临床经验是,胶囊内镜滞留的部位一般也往往是病变部位,所以胶囊内镜在这种状况下可起到手术定位作用,被检查者在接受手术时,将病变部位切除同时取出胶囊内镜即可。2年多前,曾有位中年女士,自述脐周腹痛,腹痛无规律,与进食、解便均无关,吴主任仔细阅读她的胶囊内镜结果后,发现胶囊内镜滞留在其小肠内,并且在此滞留部位捕捉到了小肠肿物。随后外科安排她进一步开腹探查,最终确定这位女士的确罹患了小肠肿瘤,遂将病变予以手术切除,胶囊内镜也一并拿出。
也许有人会问,胶囊内镜能不能代替胃镜、结肠镜吗?吴华星主任指出,目前来看,这3种内镜检查有各自针对的病变范围。其中,胃镜主要检查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结肠镜主要检查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管,而中间3-5米的小肠曾经一度是检查的盲区,很多不明原因的小肠疾病如小肠出血是无法观测到的,胶囊内镜正是着重于小肠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