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胃肠外科领域功勋卓著,是中国胃癌扩大根治术的开拓者。
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勤勤恳恳地严谨踏实工作,堪称德才俱佳的典范。
他在刚刚召开的中国抗癌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
他就是哈医大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专家张岂凡教授。
胃肠外科领域的领路人
胃肠外科是普外科中较为复杂、最具变数的学科。在这个领域,张岂凡教授可谓功勋卓著,他在国内首次系统全面报告了胃癌淋巴转移的规律,并在国内大力倡导扩大根治手术,主持完成了《胃癌根治Ⅳ式手术》、《远端胃癌根治术》等教学录像带。他被国务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卫生部授予“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哈尔滨市政府授予“首届哈尔滨市科技界十大领军人物”等数十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荣誉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记载着他在胃肠外科界的一段段传奇。
张岂凡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和乳腺肿瘤的临床研究与生物治疗,从1980年以来完成胃癌根治术10000余例,将术后5年生存率从20%提高到60%。他是中国胃癌扩大根治术的开拓者,他在胃肠外科领域功勋卓著,在国内腹部肿瘤外科享有极高的声誉。
张岂凡教授救死扶伤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常常自谦地说:“曾经给我配台的下级医生如今好多都已经成为科室的顶梁柱,成为专家、教授,他们不但手术做得干净利落,而且还勇于创新,我只能说在胃癌手术上我比他们做得早,但不一定比他们做得好,手技这东西不分年龄,需要的是勤奋和悟性,我的优势只是临床经验比他们稍微丰富,我相信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慢慢地积累一定会赶超我的。”
胃癌手术难点在于做干净、做得到位,他告诫正在学习成长阶段的年轻医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是个良心活,术前影像检查可能无法预知,术后肚皮缝上谁也看不见,但要对患者负责,要对自己医生这一职业负责。”他不仅要求带组医生提高业务水平,手术要做到位,细节严要求,更要求他们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患者痛苦和减少手术费用。
张岂凡教授鼓励科里的医生要追求创新,勇于挑战困难,“都只做简单常规的手术,科室就不会有所发展,医生的技术就不会有所提高,困难的地方你们一定要去攻坚克难。”他的话激励着大家。在疑难复杂手术后,张岂凡教授便及时与大家进行总结,从中不断提出新想法,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科室申报国家级、省级新技术者层出不穷,一批批在业界担当重任的人才脱颖而出。
义务服务患者的智多星
每周一,张岂凡教授的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患者来自天南海北,许多病人为了能挂上张教授的号,提前很久就网上预约或者是凌晨四、五点就来医院排队。面对慕名而来的病人,张岂凡从不拒绝,在他眼里病人就应该一视同仁,他坚持“既然出诊就要看完每一个病人。”专家号看完了,他就主动帮病人出“点子”,把手机号码留给患者,让患者拿到检查结果后与他商量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中午十二点多,张岂凡教授的办公室门前依然有十余名患者及家属在焦急地等待,张教授刚下了一台手术回到办公室,大家忙问:“张老师,先吃饭吧?”他摆摆手说:“不急,等我把病人看完的吧。”
墙上的时针指向一点半,张岂凡教授看完最后一个患者,徐徐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活动了一会,呼叫他手术的电话铃响起,“知道了,谢谢,我这就下去。”他顾不上午饭,拿起桌上的饼干,喝了口白开水就又匆匆去上手术了。
身边年轻医生的定心丸
“张岂凡老师工作严谨,做事踏实,他经常提醒我们:研究不能作假,我们上交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亲自审阅、亲自修改。”针对好多学生博士毕业只埋头于临床,不注重学术研究的现象,张岂凡教授常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们哈医大肿瘤医院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不单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术发展。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承的,你们每年做那么多例手术,就不能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吗?这些病例就是你们学术上最好、最有力的论据,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不单要会看病,做手术,更应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
张岂凡教授从未停歇对知识探索的脚步,学习先进技术,研究国外文献是他闲暇之余最大的乐趣,学习日语的他,有些英文文献还是翻译的不太好或是不慎理解,他便不耻下问,让学生帮忙翻译,并一起交流学习。
自1999年至今张岂凡教授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10余名,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学生现已成为肿瘤学界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为黑龙江省肿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在张岂凡教授的生活中,除了总结研究手术,就是翻阅文献不断知识更新,他不是院士,也不是国家最高荣誉获奖得者,但这并不影响业界对他的一致好评,此次他再次当选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就是对他这样一个好医生、一个好老师最好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