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名单近日公布,我院结直肠外科崔滨滨教授、于志伟副教授各获得“面上项目”资助一项,资助经费合计达146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是对申请者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肯定。而自然科学基金不但能提升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还能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崔滨滨教授获得的《USP22调控BMI-1致癌通路促进大肠细胞恶性转化及演进中的作用机制》资助经费为70万元。USP22是一种新型去泛素化水解酶;作为肿瘤干细胞信号成员,其所活化的基因可使肿瘤细胞更具侵略性和转移性。此项目以代表大肠癌不同病理进程的细胞系和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学技术,从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等多方面探讨组蛋白修饰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模式,明确USP22通过调控组蛋白的修饰对BMI-1致癌通路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将从组蛋白表观遗传学这个新视点为揭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奠定基础,并筛选出大肠癌诊治靶点,为临床上实现对大肠癌的有效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于志伟副教授获得的《EphA3和EphB6在大肠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和演进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资助经费为76万元。Eph 是酪氨酸受体家族中的一大类,是潜在的药物治疗靶标,但其家族成员在肿瘤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及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该家族成员 EphA3、EphB6突变或异常表达可影响大肠上细胞生物学行为,在细胞恶性增殖、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EphA3和 EphB6可能参与了肠细胞恶性转化和演进过程。此项目采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 EphA3和EphB6见突变体,以4 种分别代表大肠癌不同病理进程的含有 APC 或/和RAS突变的转基因鼠模式细胞为料,采用基因芯片与蛋白质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 EphA3 和EphB6突变或异常表达对大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及演进的影响,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阐明其影响的信号导通路,为大肠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崔滨滨教授表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会继续努力,争取再创佳绩,为培养我院高水平人才队伍、提升我科室科研实力与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