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多见的一种,占乳腺癌的70%左右,起源于导管上皮 ,好发于外上象,浸润性导管癌相对于非浸润性导管癌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至周围组织器官。
查体时多感觉肿瘤外形不规则,呈星状或结节状,边界不清,触之质实或硬。浸润性导管癌在钼靶片中多表性为肿块,高或等密度影 ,边缘可见毛刺、 分叶及彗星尾征 ,毛刺大多细小稠密、 僵硬。因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 ,周围组织水肿、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反应 ,肿块多边缘不清。微小钙化是诊断浸润性导管癌重要征象 ,可单独或合并其他征象存在。钙化是癌组织异常代谢产生钙盐沉积 ,多在肿块内或边缘坏死区 ,多沿导管走行。若在 1 cm范围内钙化 > 5枚积聚 ,则恶性可能性大。多普勒超声显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内回声不均匀 ,因肿瘤纤维成分较多 ,故透声差 ,内部及后方回声出现衰减。由于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新生毛细血管 ,并从肿块四周嵌入内部 ,并随肿块生长不断更新血管分布 ,增加血管数量 ,多普勒超声探查时可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有无血流、 血流多少、 形态及分布情况,血流丰富为恶性肿瘤的表现。
浸润性导管癌标准的巨检病理肿块多无包膜,部分肿块有包膜,切面灰白质硬到质中等,部分病例切面呈粉刺样改变。镜下主要表现为:
(1)细胞异型,细胞核增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核浆比例增大。
(2)细胞排列极像紊乱,瘤细胞在导管内形成多种形态的排列方式,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
(3)瘤细胞浸润周围间质,瘤细胞周围的纤维间质增生,与瘤细胞接触处出现增生的纤维断裂,Actin和P6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癌细胞周围阴性,或者癌细胞周围阳性出现断裂。不能围绕癌细胞巢周围一圈。
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
1.腺管形成的程度。
2.细胞核的多形性。
3.核分裂计数。
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
①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分。
②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分。
③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分。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不规则
①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分。
②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分。
③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分。
3.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400)
①1/10HPF为1分。
②2~3/10HPF为2分。
③>3/10HPF为3分。
各标准的3项指标所确定的分数相加,3~5分为I级(分化好),6~7分为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在同一临床分期内,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提高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