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从病理学角度,乳腺癌可以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非浸润性癌的特点是癌细胞没有穿透基底膜,因此基本上病人没有发生转移和死亡的风险。非浸润性乳腺癌包括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和单纯的乳头派杰病(Paget’s disease),其中以导管内癌最为多见。
2.病理
导管内癌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部,没有穿透导管基底膜。按照2003版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学标准,导管内癌根据癌细胞的形态和细胞核的分裂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低级别导管内癌、中级别导管内癌和高级别导管内癌,级别越高,恶性程度也越高。
3.临床表现
在数字化钼靶设备应用以前,导管内癌通常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局限性乳腺腺体增厚,而不是一个边缘很清楚的肿块。距离乳头较近的导管内癌可能伴有乳头出血。
在数字化钼靶应用以后,导管内癌大多是被定期的钼靶检查所发现。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仅表现为钼靶片上的比较局限的簇状或泥沙样钙化点。
4.诊断
导管内癌的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也就是手术切除后病理切片检查证实。手术前医生的查体和诸如超声、钼靶等影像学设备仅仅能提示病变可能是导管内癌,而无法确诊。导管内癌的诊断对病理科医生的水平和经验要求非常高,可以说病理学诊断是乳腺导管内癌病人整个诊断、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比如一个大小约2厘米的病灶,可能需要病理科制作20~30张切片,并在显微镜下逐一详细观察,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动用一些特殊的病理技术。
5.治疗
导管内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低的乳腺癌,治疗并不复杂。
保乳手术――范围较小的、以钙化为表现的导管内癌可以接受保乳手术。此类病人接受保乳术后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出现乳腺内的复发,但是无论是否复发,导管内癌病人的死亡率都非常非常低。也就是说,符合保乳手术要求的导管内癌病人可以放心的接受保乳手术,少数人一旦出现局部复发可以再次接受手术,疗效仍然很有保证。
全乳房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可以将局部复发率降至最低,但是由于切除了整个乳房,所以并不是医生推荐的首选方案。因为局部复发也几乎不影响生命。
化疗――不需要。导管内癌病人因为乳腺癌而致命的风险大约是1~2%,化疗几乎不能将已经非常低的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因此化疗是不需要的。
内分泌治疗――全乳房切除的病人不需要内分泌治疗。接受保乳手术,并且手术后病理证实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可以接受内分泌治疗,比如绝经前病人应用枸橼酸他莫昔芬片(三苯氧胺)和绝经后病人应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保乳病人的局部复发,也可以大大降低对侧乳腺癌的风险。
放疗――全乳房切除的病人不需要化疗。接受保留乳房手术的导管内癌病人需要接受患侧乳房的放疗,放疗是降低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最有效的手段。医生要求:放疗是保乳治疗方案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愿意、不能够接受放疗的病人不能选择保乳手术。
靶向治疗、即针对HER2阳性者的赫赛汀治疗――导管内癌病人中的许多人是HER2阳性,但是由于导管内癌本质上是一种几乎不转移的恶性病,因此完全不需要赫赛汀治疗。
6.复查
每隔半年医生查体一次。
每年接受钼靶检查一次。
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片(三苯氧胺)的病人应每半年检查子宫内膜(彩超)。
定期接收由医院随访组发出的调查信或调查电话,说明病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