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凌晨3点多,如往常一样陈超走出移动方舱实验室,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两点一线”地返回驻地。
今年34岁的陈超是哈医大肿瘤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医生,他曾出色地完成齐齐哈尔讷河市的支援工作,算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核酸检测医生。在接到移动方舱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任务后,陈超第一个向该科孙轶华主任报了名,“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关键时刻要能冲在前,技术硬!”陈超坚定地说。
移动方舱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大批量的核酸检测,它可以随时移动组装,不仅节省了核酸样本的运送时间,也有效地规避了转运样本和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移动方舱实验室听上去很神秘,陈超介绍说,它设立试剂储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和产物分析区,三个区域在物理空间上完全相互独立,通过传递窗传递标本,实现在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实验,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一个移动方舱实验室分为三个组,每组每天需要承担着3500份左右的标本检测,“我们负责检测哈尔滨市的全民核酸,需要等到某一个区域全员采集完核酸才能开始检测,因为标本量大,所以用时也会较长,一般在舱内要工作至少8小时,所以进舱前大家都不敢喝水。如果要是承接大量的重点人员筛查核酸检测任务,我们核酸检测人员便会不舍昼夜,与时间赛跑,经常是忙得一天都顾不上吃顿饭。”
“今天很顺利,我这组没有疑似阳性病例,所以这个时间就结束了。”脱下汗水湿透的隔离服,陈超青春的脸上有一丝疲惫,也透着一股坚毅。他说:“在移动方舱实验室里面穿着隔离衣、防护服,戴着N95口罩、一次性帽子、鞋套、两层手套、一次性面屏会比较闷,时间一长,大家出来后,里面的衣服就会全湿了。”每天不断重复一个动作,一天下来,陈超常常是手臂酸痛,快要抬不起来了,但他仍旧乐观地说:“这点苦算啥,我经常心里想着有了移动方舱实验室,我们的检测效率就能提高了,只要检测速度快一步,疫情就能早一步得到控制,受点苦受点累也是值得的。”
明天陈超要随移动方舱实验室去尚志市亚布力开展核酸检测了,临出发前,他与妻子和儿子进行了简短的视频连线。同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陈超爱人,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通过视频为陈超打气加油,并叮嘱他核酸检测时要注意防护安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家,我也会想家,隔着手机屏幕看到儿子,我总是感觉很愧疚,但儿子很懂事,知道我在一线当‘大白’,他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舍小家,为大家,陈超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践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每天统计结果中没有疑似阳性病例,便是陈超最高兴的事,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虽然辛苦而危险,但是能为疫情防控做点贡献,自己发挥的微薄之力便会很有意义。